也没完全消失,只是用得少了。
有些药物只能肌注,比如链霉素。
屁股针本质上是肌肉注射,下图最左侧的那个
肌肉注射有两个常用部位:屁股和上臂上外侧,其次是大腿前侧和大腿外侧。
什么时候选上臂上外侧,什么时候选屁股呢?
一般剂量较大的选屁股,剂量较小的选上臂上外侧,像打疫苗,比如新冠疫苗,药物用量少,肌肉厚度小一些的上臂也完全“容得下”,而且更为方便,从而主要选择上臂接种。
而屁股的区别是,该部位肌肉厚,只要部位选择适当,又没有重要血管和神经分布,而且可以容纳更多的药物,是最适合肌肉注射的部位。
有些电影里急救往腿上扎一针就是肌肉注射的肾上腺素。
现在为什么用得少了呢?
一是有风险
打屁股针的最常见的就是小孩子,打多了容易出现硬结,摸起来很明显,对肌肉发育也不好。
另一个风险就是小孩子肌肉层还不是很厚,虽然屁股的神经少,但是也有非常重要的坐骨神经路过,如果打针方向不对、操作失误等,还可能会触碰到坐骨神经,出现臀肌挛缩甚至神经的损伤。
二是真的疼
这个我们小时候打过都刻骨铭心
三是可以替代
一是有新的药物,比如链霉素现在也用得很少了,可以选择其他静脉注射药物
二是方法,比如脂溶性维生素A,可以选肌注(打屁股针),也可以选择皮下注射,后者刺激性更小。
小时候打的“屁股针”大概有两类,一是青霉素,二是退热药。
一、先说青霉素吧,这是一种抗生素,作用是杀灭细菌。
青霉素的发明,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,而且毒副作用很小。
关于青霉素的故事,我曾写过了,链接放文末。
但是,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细菌一开始完全敌不过青霉素,被杀得丢盔弃甲,不过,人家细菌也不是吃素的,它会不断进行自我进化,以抵抗青霉素,我们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我们大致有两种对策:
一是开发出新的抗生素,例如在青霉素的基础上修修补补,制成新型青霉素,有些新型青霉素是可以口服的,如我们熟悉的阿莫西林,既然能口服,谁还打屁股?
二是加大剂量,目前我们有时也会用到青霉素,但用量通常很大,一天用个上千万单位(十多二十支)是稀松平常的事。但屁股注射,通常的用量是一支,80万单位,这个剂量太小了,当然了,打屁股针,不可能注射进去很多,打一支药进去没事,打一瓶水进去你试试?
二是退热药。
小时候,打针常常会有柴胡之类的退热药,这有必要吗?
完全没必要!
小孩子喝一点美林,草莓味儿的,好喝,也不会搞得哭天抢地,效果也比注射柴胡好,为什么要打针。
至于成年人嘛,可以吃布洛芬,它不香吗?
最后,关于青霉素的发展史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