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
图|来源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今天刷到了一段话,有被触动到,想了很多。

“上学都得时候,每个月拿2000元生活费,我们嫌父母给的少,工作以后,每个月给父母2000元嫌多。”

这句话乍一看,很扎心,想到的是父母对我们的付出,以及我们对父母的回馈,真的差距很大。

可是细想,这句话没有道理,不能这么对比的。

先纠正一个小点,现在可以给父母生活费的年轻人,当年上学一个月也就几百元生活费,上千的是极少数吧。

当然了,那个时候几百元和现在的几百元不一样,价值不一样。

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为什么说这话没有道理?

这句话的形式、源头,还是传统思想。

什么样的传统思想呢?饮水思源,养儿防老。

父母养育孩子,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恩惠,孩子长大了就要回馈,不能说是拿多少回馈多少吧,至少得尽量回馈。

这话也没有问题,但是这话不能从父母的角度出来,因为这就是在给孩子极大的压力。

我们要考虑生存环境,要考虑生存状态,要考虑连带关系。

现在的年轻人月入过万,为什么就不能每个月给父母2000元钱呢

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真的,这话要说出去,很多年轻人都崩溃。

为什么?

因为他们有房贷压力,有车贷压力,有教育子女的压力……他们压力太大了。

当下的主流是,父母同情子女,了解子女在城市奋斗的不容易,了解子女当下的难,所以父母会时不时接济子女,在条件允许下,每个月还会给子女一些零花钱,以缓解子女的生活压力。

他生存都存在问题了,你跟他(她)谈为什么就不每个月给父母2000元

他生活在大城市,得有社交吧,得有得体的穿着吧(否则工作都保不住),得给孩子的教育投资吧……

没有父母帮衬,生活都艰难了,还跟他们(她们)谈为何每个月给父母2000元都嫌多。

而且没有对比才没有伤害。

一家三口生活朴素,每个月给父母一些生活费,定时打款,有一天他们发现邻居家不仅不用给父母,父母还每个月省吃俭用接济他们,这心态能一样吗?

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一代人为一代人,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吗

如果继续追问,有一个现成的问题等着呢:那请问父母,您对您的父母尽了什么孝道?

谁家不是幼年的时候,父母先围着子女着想,老人是其次呢?

谁家不是这样的呢?

一代人为一代人着想,有必要煽情吗?

只要父母能过得去,有必要追着子女要生活费吗?

我们的父母原来为子女,我们现在同样把子女放在首位,这是很正常的,没有道理,我们幼年的时候,父母把我们放在首位,等到我们成年了,就得要求我们把父母放在首位,把父母放在首位,孩子怎么办呢?

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相互支持,相互理解

人和人的差距就是,有的父母对子女无所求,子女成年了、工作了、结婚了,依然可以得到父母的帮衬,有的父母锱铢必较,我养你花费了多少你该回馈给我多少。

别说回馈了,就是当下父母不帮着带孩子,不补贴点家用,在养育孩子的前几年,子女都是焦头烂额啊。

相对比一些父母的观点,一些年轻人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的观点更值得点赞。

“给予最好的陪伴,给予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和教育,然而对孩子无所求,只希望他们可以过好这一生。”

生活是美妙的,其实是被形象化的,是被美化的,这种形象深入人心,人们才更愿意面对一切真实,挑战一切真实。

很多时候生活是不容易的,是焦虑的,是有压力的,父母子女之间更该相互理解吧。

“上学时每月2000嫌少,工作了每月给父母2000嫌多”,这话没道理

不做没用的善良人

最近看李娟的书,感触特别深,真的太喜欢娟姨了,目前看到《羊道》了,书里有一个观点特别好,那就是城市生活优渥的人们,对真实的苦难并不了解,不知道别人活着有多难

这个观点衍生处是,书中有一个段落提到了在牧民迁移的过程,放弃了一条小狗,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和不满。

“善良”很简单,发表一下观点,动动嘴唇就能表达善良了,可是这些善良的人面临生活的艰辛,面临寒冬腊月渡河的艰险的时候,还会去陪伴一条无法渡河的狗吗?

得了吧。

“为什么每个月给父母一点钱这么难”,一样的道理。

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你呢?谁不感恩自己的父母呢?别人就别说风凉话了吧。

社会消息

工作看学历,学历看分数,上学谈素质教育?到底哪一趴出问题了

2024-11-19 15:17:50

社会消息

“有的赛道普通人根本就没机会进入”,有人苦学历,有人走捷径

2024-11-19 15:17:52

搜索